台灣創業類型五花八門最受歡迎的就是餐飲創業,但想要做的鼎鼎有名、做得好的,卻是少之又少。
因為餐飲業是總所皆知的入行門檻低可是相對的競爭者就多;再者需要投入不少勞力,備料、整理樣樣都得會;但好處是,現在越來越多加盟體系的品牌,有一系列的教育訓練課程,就算是無法獨自開店的老闆也能藉由專業培訓去經營自己所擁有的店面。
雖然餐飲業入行門檻低,競爭力也相對高,但如果真心要投入,還是建議各位一定要做出「品牌」,不管是logo店面設計、網站風格,甚至到對外的行銷,絕對是消費者在購買之前會先在心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記憶點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不反對有些商家覺得食材及調味才是唯一真理的想法,但品項建議從簡開始,餐點品項的多樣化也代表著採購量高,又可能伴隨高耗損量,更是代表著對製餐師傅的依賴,建議初創者可以先以少數幾樣拿手的餐點測試市場行情,得到結論後再選擇受歡迎的餐點延伸投入。
由於餐飲投入的工作時間真的很長,還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客人,製餐環境可能會因用火而炎熱難耐,若是一個做出名氣的品牌想要擴張版圖就容易被「人」所限制,所以如何降低現場人員的參與也是成功的關鍵,這邊舉出幾個近年的現象:
1.自助點餐系統取代人工點餐,這樣一來平均每間店外場人力就可以降低1~2人
2.中央廚房統發餐點,更能減少備料的人力,針對單一店面的品牌店家,現在也有共同外包中央廚房的設計,可以解決內場人力需求
3.Uber Eats、foodpanda...等等外送平台的協助,更能減少外送人力的短缺。
4.針對以往在巷子口發傳單的觀念,現在也推出不少優惠券的app可以和店家合作推出電子優惠券,不但節省派發傳單的人力及時間,更是另一種無形卻有效率的行銷模式
從以上可以看到,不僅僅是餐飲創業可以賺錢,就連以餐飲為主所設計的周邊功能更是一個很好的創業目標,近期的疫情爆發,外送平台在路上的可見度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總而言之,餐飲就是一個現金流的生意,只要你有「做出獲利」,你才有資金去規劃下一步的發展策略,不管是開分店或是擴大行銷等等,所做的一切也是立基於品牌的創立,都是環環相扣的,或許不一定每個策略都能成功,但品牌做起來,向信想做任何變化都是十分容易進行的,大家說是吧!